资深影评人谈清宫剧:回归历史感和文化感是长久发展的关键

您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 >


传媒内参导现今,虽然满屏尽是清宫剧,但能收获一鸣惊人的却是少数,自从2011年之后,清宫剧口碑、流量持续下滑,甚至有些一蹶不振。本文特别邀请了三位资深评论人,一起探讨当下清宫剧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来源:传媒内参—传媒独家

文/赵静

清宫戏从发展历史来看,太多角度,太多题材,每一个时期都会有侧重、会有青睐。摆脱“唯市场是从”的风向,树立行业引领观众审美的观念,彰显每一段历史的独特个性,尤为重要。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会长尤小刚导演在接受《电视指南》杂志采访时说:“清宫剧在选题材的时候只有对历史有新的发现、有新的影响才可能是宣传的主流方向。”

现今,虽然满屏尽是清宫剧,但能收获一鸣惊人的却是少数,自从2011年之后,清宫剧口碑、流量持续下滑,甚至有些一蹶不振。本文特别邀请了三位资深评论人,一起探讨当下清宫剧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从左至右:杨劲松、韩浩月、才东亮

特邀评论人:(排名不分先后)

杨劲松:香港《大公报》专栏作家

韩浩月:资深文化评论人

才东亮:影视编剧、影评人,院线电影作品有《光的棍》《疯狂的蠢贼》等。

对话实录

传媒独家:因为时代的发展和观众口味的变化,清宫剧越来越脱轨走向“胡说”,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才东亮:1999年《雍正王朝》、2001年《康熙王朝》、2005年《汉武大帝》,连续三部大戏把历史正剧推到了顶峰,是有原因的,随后的衰落也是正常的。清宫本来就限制了选题范围,以史实为基础的宏大叙事也不可能以一种风格反复拍摄。因为政策的限制,客观上三部剧也出现了同质化的创作倾向,求变求新是必然的选择,“戏说”是正常的。

《还珠格格》戏说清宫,《甄嬛传》故事清宫,都取得了口碑、收视的双丰收而成为现象,泥沙俱下的“胡说”当然也是可以想见的。我个人概念中的“胡说”也是一种风格,是对历史现实的荒诞展现、辛辣讽刺,我倒是挺期待的,只是没有看到。那么什么时候清宫正戏能再回来呢?就像大清以更开放的创作理念三英战吕布取代了偏于保守传统的老版《三国演义》一样,以更开明的观念、更高端的追求、更先进的方式来表现历史、表达思想,就能让清宫正戏再度辉煌。

任何一个历史剧,都要受到政策限制、选取角度、认识深度的影响,清宫剧也只是局部的、一定层面的正剧,那个人类历史上空前甚至可能绝后的大稳定大繁荣与时代大变革、人性大扭曲、道德大崩坏相互交织的清朝,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挖掘、发挥、表现,这要看上面的政策和下面的野心。

韩浩月:借清宫剧的壳,说现代人的情,最初有新鲜感,但由于把握不好分寸,后来干脆成了穿着古装的恶搞剧,甚至戏说、胡说成了主要的手段,成了创作者的路径依赖,虽然仍能在低质的剧集时代拥有一定的观众,但主流观众对这类剧的厌烦感已经在加深。

杨劲松:历史题材影视文学作品与历史史料的本质区别就是戏剧文学创作,在不背离史实与历史未有定论的史料空间的前提下的文学创作。影视核心是戏剧叙事,历史题材作品只有通过戏剧叙事才得以成立,否则去图书馆看史料即可。戏说不是胡说,是不背离历史背景与史实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要统一。“胡说”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是不会得到更广层面的观众欢迎的,更是不可能经受住时间考验的。

传媒独家:2011年起,清宫剧基本走向就是宫斗、穿越、偶像化,后劲明显不足。近期比较火爆的《延禧攻略》展现了黑莲花和反套路等元素,您觉得这是清宫剧的下一个出口吗?

韩浩月:清宫剧如果不回归历史感、文化感,如果没有内涵作底蕴,没有思考价值,那么任何性质的创新都有可能走向哗众取宠。

才东亮:三大清宫正剧和后来的宫斗、穿越、小花、小鲜肉、大女主等等,区别只在于前者是靠谱的、有功力的编剧作品,后者是鱼龙混杂。不管是《宫锁珠玉》的清宫谍战,还是《延禧攻略》的黑莲花,甚至可能是奇幻清宫、悬疑清宫、高智商清宫,都可以成为清宫剧的新出口,关键在于做剧的态度和水平。

菜做的都好,一大桌子食客就不会给你剩下哪一盘,正剧与种种非正剧之间没有绝对的高低贵贱之分,关键是能否达到那个类型的高标准,让于正带一帮小孩东拉西扯地攒,不管什么类型都不是出口而是尿道,一两股就没劲了。

杨劲松:我有种观点,历史剧与科幻剧,都是同一题材,都是我们没有经历的时空,一个在前、一个在后。什么小百花、莲花,都是戏剧人物的人设模式,高度戏剧性的人物,是最常规的戏剧创作。我们现在习惯使用新的网络名字来概括或说明一部热播剧热播的原因,腹黑女主角真不是《延禧攻略》胜出的主要原因。腹黑大女主的手法不是《延禧攻略》首次用,也非这部戏的创新,想想《大长今》以及财经剧等等都是。只是《延禧攻略》在故事背景、人设命运上结合得更好、也更突出而已。

其他创作者会不会跟风我不知道,创新的风险永远低于跟风的风险,跟风成不了大气候。清宫剧是华语影视作品中比较多的历史题材,因为清朝是距离最近的封建王朝,当代观众熟悉的史料较多,是最能普及的历史题材。宫斗会是清宫剧最主要的戏剧冲突,还将会是未来清宫剧的故事方向。穿越是叙事形式与结构,不会一直被使用,没有可持续性,起码在单一的清宫剧中是如此。清宫剧未必后劲不足,只要写出独特人物、动人故事,加上制作上的创新与扎实,还是会再引起观看热潮的。

传媒独家:今年几部清宫剧在视频平台和卫视连续调档,限古令和限制穿越等调整下,是否感觉清宫剧已经是带着镣铐在跳舞?什么才是清宫剧发展的可持续模式?

杨劲松:今年几部清宫剧调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针对包括清朝在内的所有封建王朝背景的历史题材,而非只有清宫剧,戴着脚镣跳舞的不仅有清宫剧。因为中国卫视是隶属各地党政部门的国有资产,对于观众也是免费公共电视频道,对电视剧内容的限制是非常正常的。

相对而言,民营资本主导的视频平台就相对宽松些,因为这是资本属性决定的。清宫剧的可持续性发展模式或方向,我认为是坚持不背离大的历史背景与史实的基础上的内容创新与艺术创新,注重人民性与当代性,人民性是写清宫内外平民阶层的努力、挣扎与救赎,当代性是指价值观与艺术表现手法的时代表达。

比如琼瑶的《还珠格格》就是内容创新,写了清宫后花园年轻一代的情感救赎,突破了以往君臣嫔妃的套路。《步步惊心》就是用“穿越”叙事结构进行了艺术创新,最近这部《延禧攻略》也进行了美术、服装、摄影等多方面的艺术创新,而女主角魏璎珞则具备了当代观众最能理解、接受甚至共鸣的情感行为准则,该剧创下收视高峰便在情理之中。

清宫剧不管是正剧还是传奇剧,都没有既定的模式,没有什么清规戒律的。

才东亮:跟在人家屁股后面跑的注定会有倒霉的时候,没有突破的胆量、没有完全出新的思维换汤不换药,是影视公司的问题。各种限制封锁,是上面的问题,在个体精神缺乏的社会中,任何一个行业都是一抓就死、一放就乱,哪怕政策并不想封杀只是想控制调节,但公司往往杯弓蛇影、闻风就跑,所以,2013年以后报备的清宫正戏是零。

封杀任何剧种都是不公平的,长期效果甚至是有害的,封来封去的,都求安全拍样板戏了,没有了多样性,观众又该只会看脸了。我老爸电视台领导退休,也是文化人,他80多岁了,现在只爱看《抗日奇侠》《还珠格格》等最简单明确的,这就是他的业余生活,根本不费脑子,看完哈哈一笑洗洗睡觉,身心都健康了,多好啊,为什么不支持呢?毛主席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永远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封杀不是办法,疏导提高才是正道。和所有的类型剧一样的,清宫剧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一条——精准化、精品化。

清宫戏不一定从人的角度切入进去。清宫的每一块砖头、每一棵树都是有讲究的,都是一个文化符号,都藏着历史的、人文的、情感的、道理的故事,把它们都挖掘出来,经过加工编纂、想象发挥,就可以做成中国文化版的美剧《达·芬奇密码》,悬疑、神秘、诡异、强情节,又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又宣扬中国文化的魅力。

清宫里的每一个小宫女或者太监都是人性大扭曲的,宫中生活不代表就是腹黑争斗,只要把他们的生活挖掘得够深,把爱恨仇怨、一颦一笑表现得足够细腻、深刻到位,就可以和韩剧风格的古装剧一样感人。

清宫里的每一幅画作、每一篇诗文、每一株花草,都凝结着千百年的历史精气。清宫的奇幻,不代表就是迷信,可以是民族文化魂魄的纠结和升华。以中国的历史文化,完全可以创作新的剧种。

别说常见剧,就是所谓的头部剧的标准都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做好剧,就需要有敢于超过美剧的胆量和野心,有突破式的、高端的基础策划方案,有极其大量的资料搜集,有适合的编剧做精准的落实,才能有所突破,改变收视越来越惨淡的现状。不这样要求是不行的,人们都能看到美剧,你凭什么要求他看你的国产剧呢?以精品意识做精准类型,是国产清宫剧的发展方向。

韩浩月:创作者必须有庄重的创作心态,做正剧,依靠正剧恢复清宫剧的声誉。可以有娱乐或者突出娱乐,但剧情一定要严谨扎实,人物形象一定要立得住,一定要让观众有收获感。





《资深影评人谈清宫剧:回归历史感和文化感是长久发展的关键》
原文链接:http://www.bjctxm.com//a/guona/20180814/10972.html
资深影评人谈清宫剧:回归历史感和文化感是长久发展的关键的上下篇文章
《资深影评人谈清宫剧:回归历史感和文化感是长久发展的关键》相关文章
Copyright @ 北京创投新盟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23768号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部分图片或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无意中对您的权益构成了侵犯,我们深表歉意,请您联系,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