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书法家杨宝林的艺术境界

您当前位置:主页 > 文化 >


杨清林

编者按:凡善书画者,未有不品学兼长。练习书法不仅可以提高专注力,养成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还可以提高个人修养与文化素质,提高审美能力与艺术素养。

杨宝林,文学与书法的“跨界”明星,他敬畏于古典文学的深邃,痴迷书法的妙趣横生。在他看来,学书法离不开勤学苦练, 提升书法境界,需要“读书万卷”。今天,让我们走进学者、书法家杨宝林的艺术境界。

云图片

2023年伊始,网上杨宝林书法艺术馆隆重开馆,引发众多粉丝追捧。杨宝林书法艺术馆设计古雅,琴韵悠长,翰墨拾零1、翰墨拾零2、书道交流、桃李春风、学术一瞥、展览回眸六个单元交相辉映,全面展示杨宝林书法艺术、学术成果、教学业绩。执教半生,诲人不倦,著述宏富,临池不辍,杨宝林的人品、学问、文章、书法以及书法理论,为世人所认可。朋友们不吝溢美,称杨宝林书法艺术馆为“翰林院”“珍宝阁”,实至名归。

杨宝林笔名杨抱朴,著名学者、古典文学专家、书法家,书法文献学博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二级教授。荣膺教育部学位中心评议专家、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七届委员教育委员会委员。近年来,杨宝林书法及书学理论在中国书法界异军突起:2009年,他的书学论文《大文艺观视阈下的刘熙载书法略论》获得全国第八届书学理论研讨会获一等奖;2010年,他的书法作品获得第三届辽宁省书法“兰亭奖”;2011年,在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抱朴心画——杨宝林书法展”,盛况空前,观者如潮,在书坛刮起一股强劲的文人书法旋风。2017年,在辽宁省博物馆举行“文墨相兼——杨宝林书法展”,展现他学者型书法家学识的宽博与赤诚、艺术思想的特立独行,呈现其精深的学术成就与优雅的书法艺术创作的完美结合,对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乃至辽宁文化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辽宁社会科学院专门举办主题为“文墨相兼——杨宝林书法学术研讨会”,来自辽沈地区30位文化学者对杨宝林的作品集、书法作品和书法展览展开了热烈而深刻的讨论。2018年,杨宝林先后赴日本参加辽宁中日青少年书法交流展”(东京站)颁奖仪式,赴日本北海道教育大学进行文化交流。北海道教育大学对杨宝林教授访学进行报道。2019年,杨宝林和著名学者向彬主编《书法概论》,作为高校书法专业教材,由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应邀出席中国美术学院“南北峰会——全国书法教育教师书法展暨中国书法的社会大教育体系构建学术论坛”。

云图片

2020年,杨宝林应邀担任“中国梦·劳动美”第七届全国职工书法美术作品展评委。《荣宝斋》发表了杨宝林的论文《郗璿墓识辨伪》。2021年,杨宝林出版《大学书法应用教程》,应邀参加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和中国美术家举办的“铭史承志九·一八事变90周年”海峡两岸书画展。2022年,杨宝林签署博士论文《刘熙载书学研究》翻译授权书。这是沈阳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申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课题,沈阳师范大学王蕊教授负责俄文翻译,由域外出版社出版。

杨宝林首先是学者,其次是书法家,50多年临池不辍,笔未动,博雅气度已生于翰墨间,正气、雅气、书卷气飞动,凝聚成浓浓的文人气,他的书法当然不同凡响。

学术境界  书学境界

1984年,杨宝林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谈及求学经历,他说,“我带着对文学敬畏的心理,热衷于古代文学的学习。20世纪80年代初是学习的时代,是充满理想、渴望奋进的时代。我游弋于古代文学之中,从先秦的韵文《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散文,乃至明清小说,无不涉猎。在本科读书期间,我就发表了近10篇学术论文。我心灵的天平完全倾斜于古代文学一边。”

他的第一个工作单位是辽宁省政府机关干部业余大学到教师,讲授古代文学,致力于古典诗词研究。出于对文学以及传统文化的敬畏,他把书法列为副业。授课之余,千方百计收罗碑帖、拓片,悉心读贴、仿临,好长一段时间沉迷米芾、黄庭坚的行书,几达乱真地步。1986年,他到盘锦师范专科学校任教。盘锦是一座石油城,书法绘画十分兴旺,人才济济,他边教学边临帖,自得其乐。学校开书法课,他就给学生讲书法,前后教了七八年。

在那座新兴的城市里,杨宝林出版了第一本学术著作《南唐后主李煜》。

云图片

杨宝林在盘锦工作、生活9年,他的人品、学识、书法赢得各界尊重,和那里的书画大家何连仁、马秉枢、崔志安等结下深厚友谊,一直到现在仍然交往密切。

1995年,杨宝林调到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工作,学术坦途就此愈来愈延伸,著有《中国书法艺术》《苏东坡集诠释与解读》《诗鬼之诗》《书法问答》(上下)等,主编《文艺纵横丛书》《三国演义辞典》等,参编《全唐诗评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等,在国内外发表文章近200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高校文科学报文摘》《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年鉴》全文转载。

学术研究的闲暇时间,他的乐趣就是书法。

杨宝林练书法没有功利性,主要是兴趣使然。就像最初写毛笔字,看到民国时间出版的楷书欧、颜、柳、赵,行草二王、宋四家,爱不释手。他偏爱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自然偏爱苏轼的书法,把《寒食帖》、《醉翁亭记》临了不知多少遍。虽然没有囿于哪一家,但他终不离古法,执着于孙过庭《书谱》所说的“翰不虚动,下必有由。”

在辽沈高校圈子里,很多人都知道杨宝林的书法很好,慕名求字者不乏其人,他没有把这当回事,学习、钻研传统文化,写一手好字很正常。苏轼说“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石苍舒醉墨堂》)“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柳氏二外甥求笔迹》)强调学书法离不开勤学苦练,提升书法境界,需要“读书万卷”。杨宝林赞同这种观点,他的书法也独具学者特质:书读多了,下笔自然儒雅;书读到了,书法自然就有了书卷气。书法的高层次是写学问,写文化,文化缺失书法岂能达到高层次境界?

真正点燃起杨宝林书法热情的是恩师丛文俊先生。

2005年,47岁的杨宝林荷正教授职称考入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投丛先生门下攻读书法文献学博士学位,亲侍函丈四载,沐浴学术春风,受益良多。他系统地学习了古代书论、书法史、书法批评学等相关课程,打下了比较坚实的理论和文献基础。丛先生讲课多讲道,少谈技,高屋建瓴,他多有会心。

追步前贤  知行启智

杨宝林是公认的研究刘熙载专家,他的博士论文《刘熙载书学研究》奠定了他在中国学术界的地位。《刘熙载年谱》(辽海出版社出版)是博士论文的副产品,可是倾注的心血比博士论文还要多。

云图片

他说,这辈子做梦也没想到会研究刘熙载,本来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和研究,兴奋点在唐宋,对清代很少关注。后来师从丛先生,由文学转书学,颇有跨专业的意味。谁知这一跨专业竟与刘熙载结了缘。

那是2005年年底,丛先生讲清代书论,让博士生从清代书论中选一家做一篇作业,杨宝林无意间选了刘熙载的《书概》。从此开启了他研究刘熙载的序幕。

刘熙载是我国晚清时期著名文艺理论家、学者和书法家,他的《艺概》足以比肩刘勰的《文心雕龙》。刘熙载不唯学术见解高,人品更佳,胡林翼、郭嵩焘、俞樾对其评价极高。堪称晚清学界之翘楚。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极有影响的人物,竟然没有年谱,于是杨宝林在研究刘熙载书学的同时,便着手为其撰写年谱。

云图片

他几乎读遍吉林大学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辽宁大学图书馆、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等馆藏与刘熙载相关的古籍,几经往返刘氏的故乡江苏兴化,从地方志到家乘,从日记到年谱,从朝廷档案到晚清报刊,此外还包括大量的文人别集等等,凡是能见到的,都拿来参考。历时三年,逐渐有了规模。2007年《刘熙载年谱》获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2009年7月《刘熙载年谱》又获国家古籍整理项目资助。

2009年11月,全国第八届书学讨论会在郑州召开,杨宝林因故未能参会,但他的论文《大文艺观视阈下的刘熙载书论略说》荣获一等奖,引起全国书学理论界和书法界的瞩目。他是辽宁省有史以来唯一一位书学理论最高奖获得者,填补了辽沈书法理论研究在全国获奖缺位的空白,为辽沈书法理论研究树起一面旗帜。

这篇论文之所以能获得当今书学理论最高奖,关键一点是他将古典书艺理论放在大文艺观下进行思考,这其中有作为文化人的一种特殊的使命意识。从这样的角度看杨宝林的学术观就明显地高于一般意义。譬如,文中在“刘熙载书论中的大文艺观”题目下,他以“诗言志”为切入点,将文学艺术与书法的抒情性综合探究,表现了其文论的特质,使文章更加生动,神采飞扬。

2012年,杨宝林专著《刘熙载书学研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同年这本书荣获第八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在2013年4月荣获第八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

付出心血最多的《刘熙载年谱》颇为传奇,2009年辽海出版社初版24.6万字,获得辽宁省政府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4年辽海出版社出版增订版,字数增至27.9万字;2019年辽海出版社再次出本增订版,字数增加到30.7万字。

2020年5月24日,杨宝林应邀为江苏兴化永丰镇“刘熙载文化园”题写“静观长廊”匾额。十几年来,杨宝林研究刘熙载,撰写了《刘熙载年谱》《刘熙载书学研究》两部著作,发表了十余篇论文。其中《刘熙载书学研究》和《大文艺观视阈下刘熙载书论略说》荣获国家级奖项。

抱朴心画  文墨相兼

2011年5月7日,《抱朴心画——杨宝林书法展》在鲁迅美术学院举行,《杨宝林书法作品集》同时发行。这次书法展共展出110幅书法力作,书体以楷、行、草为主,多以条屏、条幅、横幅、中堂、小品、扇面、对联、手卷等呈现,潇洒而不失法度,清秀而远离流俗,规矩而没有造作。每幅作品都洋溢着一股清丽、儒雅书风,尽显文人书法的艺术魅力。

著名学者、书画家冯其庸先生对杨宝林的人品、书法尤为激赏,以88岁高龄为他的书法作品题端。这种奖掖后进的做法,令人感动。

2012年,沈阳师范大学组建东北唯一一家书法教育研究所,任命杨宝林为所长。三十多年的古典文献教学经验,并且书法理论与实践都有深厚的基础,他结合自己的经历与学习方法带研究生,注重书法教学与书学研究相结合,教学相长。

杨宝林主张学习书法要“技道并重”。学习书法先要有法,即有法度,再从有法过渡到无法。先要有为,再由有为过渡到无为,从而达到技进乎道的目的。除此之外,还应该做到心无旁鹜,一丝不苟,这样才能写得一手好字。

临习与创作并重,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书法技能。杨宝林强调,临写某种书体要谨遵法度,解析书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与个人的审美趣味。同时,对前人的书法不能一味采取接受的态度,要进行合理的扬弃,既传承书艺,又启沃后人。

杨宝林的学生们也深受其影响。在学术方面,吴宇栋曾在“全国第十届书学讨论会”上荣获优秀奖(最高奖),是全国最年轻的书法理论研究获奖者。于信的《书谱骈散结合行文方法浅析》《苏轼师法徐浩辨析》在《中国书法》上发表;在书法实践上,孙德胜曾入选第九届国展,马枭雄曾在省内乃至全国各项书法展中入展并获奖,高玉芳以隶书见长,对简帛书有深入研究,曾获第五届辽宁省书法兰亭奖获奖题名。

云图片

在做好书法教学同时,杨宝林注重海内外学术交流,对辽宁籍书家进行研究与探讨,2013年11月主持召开“首届全国沈延毅书法学术研讨会”,2015年7月主持“辽海书学论坛·辽宁书法史全国学术研讨会”,2016年7月主持的“第二届辽海书学论坛·全国杨仁恺书学研讨会”。他着意指导学生系统总结辽宁本地书法家的书法成就,共有24篇专门研究辽宁书法的硕士论文问世,增益辽宁书坛的学术品位。

这期间他组织发起辽宁省高校书法协会联合会,策划辽宁省首届大学生书法大赛优秀作品展,主持召开辽宁省高校书法教育工作座谈会、辽宁省高校书法研究会成立大会,被推举为辽宁省高校书法研究会主席。

2017年9月,杨宝林在辽宁省博物馆举行“文墨相兼——杨宝林书法展”,共展出书法作品80余件,分为《辽宁书史》《诠释融斋》《饮水思源》《兰亭寻梦》《走进红楼》《抱朴心画》《情系盘锦》《诗文撷珍》8大主题板块,向观众全面呈现其精深的学术成就与优雅的书法艺术创作的完美结合。

舌耕笔织  墨香大雅

2015年,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杨宝林和李宴清、熊洁英主编的《辽宁历代书法名家图集》。在这本书的序篇,杨宝林指出,由于历史的原因,辽宁开发较晚,故文化发展和中原相比也相对滞后,书法也是如此,这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如此,辽宁书法也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也涌现出一大批名垂青史的书法家,像唐代的韩择木、徐放,金代的王庭筠,元代的耶律楚材,清代的王尔烈、高佩、铁保、魏燮均,民国的王光烈、罗振玉、金毓黼,当代的于省吾、宁斧成、沈延毅、杨仁恺,等等,他们都是掷地有声的书法大家,他们和他们的书法都是我们辽宁人值得骄傲的精神财富。

《辽宁历代书法名家图集》也开启杨宝林研究辽宁书法史的长途跋涉。

云图片

“此前搞书法我是散兵游勇,入丛门后则有种入正规军的感觉。近年来我对书法理论做了比较深入的思考,写出《刘熙载书学研究》、《刘熙载年谱》、《大文艺观视阈下的刘熙载书论略说》等,又旁涉古文字学,因为我的导师是古文字学博士。转益多师,触类旁通,再从书学理论、古文字学反照书法艺术,加深了我对书法境界的体悟。技进乎道,反过来道也可以进技。经丛先生点拨,我的行草学阁帖、孙过庭、董其昌,加之早期浸淫苏、黄、米,前后相融,书法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产生了质的飞跃。”

从沈阳师范大学退休后,2021年4月,杨宝林担任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特聘教授,讲授古代汉语、传统文化和书法。教学工作之余,致力于乡邦的书法历史研究,撰写《辽宁书法史》,现已近尾声。相信这部近40万字的著作,将为后来研究辽宁书法史的学者提供理论和文献上的支持。

回顾书学、书法经历,杨宝林教授说,书法技巧固然重要,但支撑书法的则是文化。书法最终是写学问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尽管杨宝林年少时见过、临过一些碑帖,终究没有名师点拨,只求“技”,不问“道”。青年时期研习米芾、黄庭坚,及至明清名帖,虽说字写的不错,终乏大家风范。进入中年,攻读书法文献、古文字学,以致学术精进,书法进境犹显:楷书从唐楷入得门径,熔冶历代名家,自出机枢,血肉丰赡,结字宽博,有古有我;行草于宋人意态之外,又添二王神韵,神清气朗,意远韵长,文气勃发,雅致四溢。

杨宝林教授有一篇文章《文墨相兼:应是书法家的最高追求》,表现他的书法艺术主张。

文与墨,古人更重视文。书家重视“文”,强调书法的书卷气。古代书家大都书写自己的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苏轼的《寒食帖》等等,不胜枚举。就连没有多少文化的邓石如,也能写出“好书悟后三更月,良友来时四座春”的好联语。古人书法都是一次性书写,都是书写自己的诗词,文章,我手写我口。书家在书写的时候,注重的是书写的内容,也可以圈圈点点,而不像今人注重形式。

当下书家大都书写前人的作品,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一、二、三等奖的获得者28人,没有一个人写或刻自己的作品,都是抄录古人诗词、文或联语,甘当文抄公。古人是文墨相兼,今人则文是文,墨是墨,两者不搭界。作家学者不懂书法,书法家不谙文字。有的书家不解文意,将古诗割裂。更有甚者,有人不明文意,竟将寿联当挽联。当下书家大都无“文”可言,抄录前人的东西,毫无时代感。导致文墨相离,重墨轻文,重技轻道。

医治文墨相离的良方,最重要的是书家要多读书。文与墨的关系好比皮与毛的关系,书法光有墨(形式)还不行,还要写高雅的内容。只有多读书,才能体现出“文”,才能不写错字。当下书法太重视技法了,很多书展就是炫技。人为的技巧、小动作,都是安排,都是做作。其实书法就是自然性书写,重要的是字外功。书法的最高境界是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真正懂得什么是书法本真,就不会写丑书、吼书、射书、乱书、江湖书了。

杨宝林说,我们的笔墨功夫和古人相比差得太远。我们继承的不够。摆在我们面前的路:一是更加锤炼技法;二是广泛读书以增加文气。掌握“技”,进而入“道”——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来源:《人生十六七》





《学者书法家杨宝林的艺术境界》
原文链接:http://www.bjctxm.com//a/wenhua/2023/0329/75661.html
学者书法家杨宝林的艺术境界的上下篇文章
《学者书法家杨宝林的艺术境界》相关文章
Copyright @ 北京创投新盟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23768号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部分图片或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无意中对您的权益构成了侵犯,我们深表歉意,请您联系,我们立即删除。